感悟圣哲——拜读《论语》(十四)
2019/11/24 8:12:39 点击率[12] 评论[0]
【法宝引证码】
【学科类别】其他
【出处】本网首发
【写作时间】2019年
【中文关键字】孔子;《论语》
【全文】
宪问篇第十四
14. 1
宪问耻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无道,谷,耻也。”
“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为仁矣?”子曰:“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”
感悟:
请问:邦,因何而有道,又因何而无道?到底是邦可耻,还是人可耻?如果人不可耻的话,那么邦又怎么可能会可耻呢?
凡是于社会无害、于他人无碍之事,皆可为之。对于一个社会之人而言,如果为人处事能够做到于社会无害、于他人无碍,那就已经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。然而,这却只是文明之人的底线标准,而远非更高要求。
14. 2
子曰:“士而怀居,不足以为士矣。”
感悟:
怎么样才会不满足于安逸呢?必有生生不息的欲望——常怀进取之心。
追求什么,这应该远比是否追求更加重要。
14. 3
子曰: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行言孙。”
感悟:
“孙”,同逊。
“危行言孙”,似应改为:危行逊言。
如果“邦无道”,难道不应该——逊行逊言吗?
如果人们都逊行逊言的话,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无道之邦。
国民拥有言论自由,是对一个文明国家的起码要求。否则的话,一定是一个野蛮国家。
14. 4
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
感悟:
请看:德与言,不必并存;仁与勇,不必共立。
“仁者必有勇”,这一结论真的成立吗?请千万不要忘记:“邦无道,危行言孙。”倒要请教:“言孙”,还能够被认为是“有勇”吗?
14. 5
南宫适问于孔子曰:“羿善射,奡荡舟,俱不得其死然。禹、稷躬稼而有天下。”夫子不答。
南宫适出,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
感悟:
难道这是在暗示——“善射”和“荡舟”不及、不如“躬稼”吗?
尚德者,必是君子;而尚力者,则不必是小人。只有尚力而不尚德者,方为小人。
14. 6
子曰:“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
感悟:
请问:不仁之人,还能够被认为是君子吗?
难道这不是在亵渎君子、歪曲君子吗?
14. 7
子曰:“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”
感悟:
使之操劳,能被认为是爱吗?
对其教诲,能被认为是忠吗?
14. 8
子曰:“为命,裨谌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修饰之,东里子产润色之。”
感悟:
请看:仅仅是“为命”,就需要“草创”、“讨论”、“修饰”和“润色”等等诸多环节的相互衔接、通力合作。
这意味着什么?这是严肃、严密、严格、严谨的态度。
反观今日中国的立法活动,太过轻率、相当草率,简直就与开玩笑无异。
14. 9
或问子产。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
问子西。曰:“彼哉!彼哉!”
问管仲。曰:“人也。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
感悟:
评价他人,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是一件极难作好的事情。因为往往容易以偏概全、挂一漏万。
而评价特定的事物,则相对要容易许多。
鄙人的所有批判,都是对事不对人。
14. 10
子曰:“贫而无怨难,富而无骄易。”
感悟:
我不认为此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难易差异。
就物质财富而言,我是一个过着清贫生活的富有者。
就精神财富而言,我是一个过着奢华生活的富有者。
鄙人是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富有者。一方面,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而没有怨言;另一方面,过着奢华的精神生活而不会骄纵。
14. 11
子曰:“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。”
感悟:
孟公绰,是鲁国的大夫。而“滕、薛”,则都是当时鲁国附近的小国,当然远远不可与鲁国同日而语。
如果这是结论的话,那么这就是孔子在变相、拐弯儿嘲笑、奚落小材大用的鲁国国君;如果这只是预言的话,那么这就是孔子识人不当、低眼看人的证据。
14. 12
子路问成人。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曰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感悟:
“成人”,在此不是指长大成人或者成年之人,而是指完人、全人的意思。
成人 = 知(即智慧) + 不欲(即清心寡欲) + 勇(即勇敢) +艺(即多才多艺)+ 文(即文采)。
这,确实可以算是相当完美之人了。
不仅能够在利与义、危与命之间做出正确选择,而且能够百折不回、痴心不改的执着理想、坚守信念,这当然不能算是完美之人了,但这却可以算是伟大之人。
14. 13
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:“信乎,夫子不言,不笑,不取乎?”
公明贾对曰:“以告者过也。夫子时然后言,人不厌其言;乐然后笑,人不厌其笑;义然后取,人不厌其取。”
子曰:“其然?岂其然乎?”
感悟:
“告者”(即传话的人)本无过。所谓的“不言,不笑,不取”,不过就是不苟言笑、不取无义的高度概括、凝练表达罢了。
难道只要是“时然后言”,人们就“不厌其言”吗?只要是“乐然后笑”,人们就“不厌其笑”吗?只要是“义然后取”,人们就“不厌其取”吗?恐怕远非如此吧!能够正确对待善待他人的人,恐怕为数不多吧!
14. 14
子曰:“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,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”
感悟:
古往今来,又有几个挟持、要挟国君之人肯于承认自己是在挟持、要挟呢?
14. 15
子曰:“晋文公谲而不正,齐桓公正而不谲。”
感悟:
“谲而不正”,似应改为:谲且不正;“正而不谲”,似应改为:正且不谲。
敢问:这算不算是妄议国君、妄议领袖呢?
14. 16
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”曰:“未仁乎?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。”
感悟:
到底何谓“仁”?需要抽象界定实质,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具体列示现象的层面。
这一点是《论语》的通病。也许是孔子的思维方式使然,也许是成书的时代局限所致。
14. 17
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?”
感悟:
由此观之:能殉死,可能是仁者;而“自经于沟渎”,则未必是仁者。
由此可见:霸诸侯、匡天下,未必是仁者;而民受赐,则可能是仁者。
不难推断:至于匹夫匹妇们,应该与仁者无缘了。
14. 18
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。子闻之曰:“可以为‘文’矣。”
感悟:
到底何谓“文”?是举贤荐能吗?也许举贤荐能也只能算是“可以为‘文’”的一种表现罢了。
14. 19
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,康子曰:“夫如是,奚而不丧?”孔子曰:“仲叔圉治宾客,祝鲩治宗庙,王孙贾治军旅。夫如是,奚其丧?”
感悟:
由此观之:国君无道,并不必然会导致国家败亡。国家不败亡的条件是:国家一定还要有守道之人,国君对于守道之人还没有无道到赶尽杀绝的地步。
14. 20
子曰:“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。”
感悟:
听其言,往往可以知其行。
即使是口是心非者,也是会露出蛛丝马迹的。
14. 21
陈成子弑简公。孔子沐浴而朝,告于哀公曰:“陈恒弑其君,请讨之。”公曰:“告夫三子!”
孔子曰:“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君曰‘告夫三子’者!”
之三子告,不可。孔子曰:“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”
感悟:
弑君必讨,这是天理吗?是公理吗?是法理吗?这应行吗?可行吗?能行吗?
这种报告,用意何在?作用何在?
难道不恰恰应该去公告天下并且正告弑君之人吗?
孔子的这般言行,算不算是毫无道理、毫无意义的故弄姿态、忸怩作态呢?
14. 22
子路问事君。子曰:“勿欺也,而犯之。”
感悟:
这明显是“犯上”的节奏呀!这显然是在与1. 2则的内容唱反调呀!到底孰对孰错?到底应该何去何从?
在现实中的官场里,正确且可行的做法显然应该是:欺而顺之。因为目的是顺从,所以下级才敢于欺骗上级,上级也才会宽恕下级的欺骗。
14. 23
子曰:“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”
感悟:
倒要请教:什么样的人能够上通下达呢?
14. 24
子曰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
感悟:
到底什么是“为己”?什么又是“为人”?恐怕是很难说清楚的吧。
孔子这一结论的根据何在?
愚以为: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,在学习的目的性这个问题上,区别不大、相去不远。
14. 25
蘧伯玉使人于孔子。孔子与之坐而问焉,曰:“夫子何为?”对曰:“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”使者出。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
感悟:
拜托!这到底是在赞赏出使者,还是在敬慕遣使者?不会仅仅是在肯定伶牙俐齿吧。
欲而不能,这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特别值得称道之处。尽管欲求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。
14. 26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曾子曰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。”
感悟:
此二者,几乎就是同义反复。
谋也好,思也罢,都应该属于思想的表现,而不是行动的表现。而愚则以为:思想无限,行动有约。
14. 27
子曰: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”
感悟:
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应该是:君子以言多行少为耻。那么其中的“过”字,就应该是超过(言语超过行动)的意思。
“耻其言而过其行”,如果按照行文结构来理解的话,那么“耻”字与“过”字应该是地位对称、性质相同的。如果“耻”字是以之为耻的用法的话,那么“过”字就也应该是以之为过的用法,是过错的意思。但是,这又是说不通的。
14. 28
子曰:“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子贡曰:“夫子自道也。”
感悟:
仁者不忧,仁者怎么可能无忧呢?只不过就是无谓的忧愁会少一些罢了。
知者不惑,智者怎么可能无惑呢?只不过就是无知的困惑会少一些罢了。
勇者不惧,勇者怎么可能无惧呢?只不过就是无端的恐惧会少一些罢了。
14. 29
子贡方人。子曰:“赐也,贤乎哉?夫我则不暇。”
感悟:
其中的关键字是“方”,这应该不是评价或者批评的意思,而是恶意的讥讽评价的意思。
正常的理性的评价或者批评他人,除了是否有闲暇之外,没有任何问题。评价或者批评之人,当然不必是贤者。
孔子评价或者批评他人的情况,难道还能算少吗?
14. 30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
感悟:
这无疑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!
被误解,这不是问题;被无视,这也不是问题;被否定,这还不是问题。
真正的问题是:自己到底有没有过硬的实力,自己到底是不是闪光的金子,自己到底能不能创造出奇迹。
14. 31
子曰:“不逆诈,不亿不信,抑亦先觉者,是贤乎!”
感悟:
此处的“逆”,是预先揣度、怀疑的意思,但却没有表露出来。这完全没有什么不恰当、不合适的。如果这样的预先揣度、怀疑是有根据、有征兆的话,那么这恰恰就是“先觉”的具体表现。
能够预先判断出欺诈和不信,这就能够算是贤者吗?
14. 32
微生亩谓孔子曰:“丘何为是栖栖者与?无乃为佞乎?”孔子曰: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。”
感悟:
也许有人会说:左明,你为什么总是忙忙碌碌的?该不会是为了显摆你的那一点点雕虫小技吧?
左氏曰:不敢显摆自己的雕虫小技,只是意欲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罢了。
14. 33
子曰:“骥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。”
感悟:
敢问:骥者,何德之有?
这一比喻,未必恰当。
无才有德,又能怎样?
14. 34
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感悟:
以怨报怨,司空见惯;以直报怨,那是本分;以德报怨,这是境界。
而以德报德,则近乎废话。
14. 35
子曰:“莫我知也夫!”子贡曰:“何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;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!”
感悟:
天下无人知左明。
天呐!鄙人与孔子有完全相同的不胜感慨!
能够理解孔子的,除了上天,至少还有左明。
能够理解左明的,除了上天,还有谁呢?
我怎么可能会怨天呢,面对上天,我唯有敬畏!
我怎么可能会尤人呢,面对众生,我唯有感恩!
我会不停、不懈的“下学”,以求能够、可以至“上达”——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。
14. 36
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,吾力犹能肆诸市朝。”
子曰: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。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”
感悟:
孔子的思想可谓高深、高远、高妙!
此处的“命”,可以被理解为命运。
国之兴衰、道之行废,皆由命定。
个人有命运,社会也有命运。社会的命运,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命运的聚合。
个人的命运,取决于、受制于社会命运。
这可不是什么庸俗的宿命论,而是真正参透了人类社会的真谛——内在规律和运行法则。
左明对世界的理解,这是命运注定的;世人对左明的理解,这也是命运注定的。
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,皆须顺其自然,切切不可强求。
14. 37
子曰:“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”
子曰:“作者七人矣。”
感悟:
面对污浊不堪、黑白颠倒的社会,躲避,而不是战斗,这很可能不是下策,而是上策。
至于躲避的程度,也许会成为问题。我的答案:与现实社会达成最低限度的妥协。
鄙人就是入世的隐士。
敢问:到底是哪七位呀?
14. 38
子路宿于石门。晨门曰:“奚自?”子路曰:“自孔氏。”曰: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”
感悟:
愚以为:知其不可而为之,毕竟有些牵强和穿凿。
左氏曰:知其逆天而思之。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。
14. 39
子击磬于卫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既而曰:“鄙哉!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,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
子曰:“果哉!末之难矣。”
感悟:
怪哉!区区一个“荷蒉”(就是挑着草筐的意思)者,怎么可能会有此高论呢???
如果没有知己的话,那么索性就不求知己了。这是多么豁达、开朗的心胸呀!!!没错,这也正是左明的想法。
深厉而浅揭——深浅之间、拿捏有度,这就更是大智慧了。
智慧在民间。
14. 40
子张曰:“《书》云:‘高宗谅阴,三年不言。’何谓也?”子曰:“何必高宗,古之人皆然。君薨,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。”
感悟:
如果没有猜错的话,高宗就应该是亡君的继任者——新君。
如果没有搞错的话,国君是否长期不临朝理政,真的是一件不太重要的事情。
14. 41
子曰:“上好礼,则民易使也。”
感悟:
请问:官员好礼,能使百姓受益吗?
别总是玩儿糊弄人的假招子,那玩意儿已经不好使了。
14. 42
子路问君子。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诸?”
感悟:
个人可以、可能做到的就是:持续不断、永无止境的自我修养、修炼、修行。能否成就其他事情,都在其次,首当其冲的应该是:完善自我。
至于安抚、安定、安乐他人或者百姓,则远远不是个人意志可以决定的。先不用说其他决定因素,仅就他人或者百姓的意愿而言,就几乎注定无法摆平、搞定。
14. 43
原壤夷俟。子曰:“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。”以杖叩其胫。
感悟:
此处的“贼”,并非指盗贼,而是指人渣。
“老而不死”,本无过错。要命的问题是:之前的岁月到底是如何度过的。
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、无所用心、无所作为,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。
14. 44
阙党童子将命,或问之曰:“益者与?”子曰:“吾见其居于位也,见其与先生并行也。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”
感悟:
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,从某人的居位、行止来对该人的实质、本质进行判断,未免有失偏颇。尽管某人的居位、行止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。
求益(就是追求日益上进的意思)者与速成者,确实应该进行区分。让我们都擦亮双眼,也让我们都问心无愧。
(未完待续)
【作者简介】
北农讲师
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看法。
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