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悟圣哲——拜读《论语》(十五)
2019/11/30 11:32:04 点击率[9] 评论[0]
【法宝引证码】
【学科类别】其他
【出处】本网首发
【写作时间】2019年
【中文关键字】孔子;《论语》
【全文】
卫灵公篇第十五
15. 1
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;军旅之事,未之学也。”明日遂行。
感悟:
不知之事,绝不妄言。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。
孔子并不是全才。在这个世界上,也没有全才。
15. 2
在陈绝粮,从者病,莫能兴。子路愠见曰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子曰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
感悟:
君子为什么就不能、不会贫穷呢?
君子能够忍耐的、需要坚守的又岂止是贫穷呢?
做事有底线、为人讲原则,这就是君子的风范。
15. 3
子曰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:“然。非与?”曰:“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”
感悟:
切记:真正的学习之法绝对不是“多学而识之”!所谓的博闻强记、过目不忘,那不过就是一个令人捧腹、使人喷饭的笑话。
愚以为:真正的学习之法应该是——慎学而深思。
可以“一以贯之”的,只能是态度或者精神,而断不可能是学习的内容。
15. 4
子曰:“由!知德者鲜矣。”
感悟:
知道、懂得道德的人,绝不鲜见;而践行、躬行道德之人,则实在鲜见。
一字之差,谬以千里。
15. 5
子曰: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”
感悟:
无为而治,显然不是无治——无所作为(否则的话,治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),其精髓在于——最大限度克制作为的欲望,最低限度施展作为的功效。
治理者除了注重自身修养之外,最为重要的行事原则就是——不该出手之时,一定不能出手。
治理者的责任是恰到好处的进行治理,而不是稀里糊涂的越俎代庖——替代他人去做本该由他人自己去做的事情。
一位治理者对一位被治理者高声喝道:你可是真够笨的,就连做爱都不会。快靠边儿待会儿,看我给你示范一下。
这样的治理者,大有人在。
治理,就是必要之恶。
15. 6
子张问行。子曰:“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立则见其参于前也,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,夫然后行。”子张书诸绅。
感悟:
一言一行,可见人心。
即使是虚伪的言行,也一定会暴露出蛛丝马迹。
这个叫做子张的人,可真是一个不成器、不争气的“棒槌”!孔子教诲的精神实质分明是:要把言行规范内化于心。所谓的“见”,不过就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罢了,根本就不是在眼前看见,而是要在脑中闪现。可是这位仁兄倒好,回去以后,居然把这一句金言给写在腰带上了。
这可真是朽木不可雕也!要是遇到这样的学生,老师也只能算是枉费心机了。
15. 7
子曰:“直哉史鱼!邦有道,如矢;邦无道,如矢。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
感悟:
如矢之直,这是一种光明磊落、心怀坦荡的人生观。
因势利导,这是一种随机应变、工于心计的人生观。
展而示之,易;卷而怀之,难。
15. 8
子曰:“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”
感悟:
智者的本领在于识人,而不在于言说。
如果不能够清醒、清晰的认识一个人,那么不论对其言说还是不言说,就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。
15. 9
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感悟:
求生害仁与杀身成仁,这是两种天差地别、天壤之别的人生价值选择。其本质就是:生与仁,孰轻孰重。
15. 10
子贡问为仁,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
感悟: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毫无疑问:这绝对是至理名言。但是,这却肯定与“为仁”无关。
事奉(而非——侍奉)贤者、交友仁者,这倒可以算是“为仁”之道。
15. 11
颜渊问为邦。子曰:“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,乐则韶舞。放郑声,远佞人。郑声淫,佞人殆。”
感悟:
博采他人之众长,这通常会是不错的选择。其前提是:能够明确识别他人之短长。
排斥靡靡之音、远离奸佞小人,其前提是:行为人自己不具有排斥、远离对象的属性。
15. 12
子曰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
感悟:
似应改为:若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
远虑与近忧,显然不是排斥关系。
15. 13
子曰:“已矣乎!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
感悟:
好色,本能也。
好德,修行也。
此二者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?
也不知道孔子是否见过好仁如好生者?
15. 14
子曰:“臧文仲其窃位者与!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。”
感悟:
是非不两立、贤佞不共存。
孔子应该不会忘记自己说过的话:若邦无道,贤者自应、理应“卷而怀之”。
左明为什么不出仕、不入世,答案尽在不言中。
15. 15
子曰: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”
感悟:
责人与责己、恕人与恕己,这些都是情感的纠葛和利益的羁绊。极难正确处理。
放下利益——天地宽!
15. 16
子曰:“不曰‘如之何,如之何’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”
感悟:
敢问:在这个世界上,又有谁不会说、不能说、不愿说、不敢说“如之何”(就是怎么办的意思)呢?
15. 17
子曰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!”
感悟:
难道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嘛!
鄙人好寡居、喜独处。后面的话,也就不必多说了吧。
15. 18
子曰:“君子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”
感悟:
“义以为质”,似可改为:义以为之。
义、礼、逊、信,此之谓君子也。
能够用在君子身上的好词,还有很多。
15. 19
子曰:“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”
感悟:
14. 30 则的内容是: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
几乎是同义反复。
15. 20
子曰: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”
感悟:
坦白而言:没世而名不传、名传而不久长,这就是我最大的心头之疾。
15. 21
子曰: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
感悟:
其中的“求”字,到底何解?是诉求,还是要求?抑或其他?
答案,其实并不重要。
孔老夫子的智慧,总是能够一击中的、一针见血。
15. 22
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
感悟:
矜与争,截然对立;而群与党,则相互交错。
15. 23
子曰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
感悟:
言语好,未必人不坏。
人不好,未必言语坏。
这就是一分为二的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。
15. 24
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‘恕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
感悟:
可以终身奉行的道法,多了去了。
“恕”与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,关联并不紧密。
15. 25
子曰:“吾之於人也,谁毁谁誉?如有所誉者,其有所试矣。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”
感悟:
非经考察验证,我是轻易不会赞誉他人的。
至于诋毁他人之事,我是肯定不会为之的。
我所质疑、批判的,仅限于事实或者作品。
敢问:“三代”(即夏、商、周),都是“直道而行”吗?
15. 26
子曰:“吾犹及史之阙文也。有马者借人乘之,今亡矣夫!”
感悟:
请问:史之阙文与借人乘马,此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?
为什么在当时就没有了借人乘马这种现象呢?
15. 27
子曰:“巧言乱德。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”
感悟:
务必警惕:花言巧语、一面之词,确确实实可以败坏道德。
忍,除了忍耐压抑之外,还包括隐忍欲望。
大不忍,当属忍无可忍、势所必然。
15. 28
子曰:“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”
感悟:
一言以蔽之:无论怎么样、干什么,都应该有独立判断,而一定不能从众。
15. 29
子曰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”
感悟:
这是君子所为。
小人则恰恰相反:不能弘道,专靠道弘。
15. 30
子曰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
感悟:
似应改为:过而不改,是谓罪矣。
15. 31
子曰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
感悟:
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而思,注定徒劳无益。
同理,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而学,也注定徒劳无益。
正确的做法当然应该是谨遵孔子之前的教导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15.32
子曰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
感悟:
道与食、道与贫,又是人生价值的重大抉择。
在许许多多的岔路口、分水岭,将君子与小人清晰区分开来。
“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”这句话的表达,似乎存在明显的问题——显然不合逻辑,似应改为:耕也,饱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或者改为: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贫在其中矣。
15. 33
子曰: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不庄以涖之,则民不敬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涖之,动之不以礼,未善也。”
感悟:
真是怪哉!仁,忽而“不能”、忽而又“能”,到底能不能“守之”?愚以为:“仁不能守之”,似应改为:不仁不能守之。
需要同时做到——智慧、仁德、庄重、礼节等等,方能有效治理天下。
15. 34
子曰:“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,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。”
感悟:
小智慧与大承受,恰恰就是小人与君子的重要区别之所在。
15. 35
子曰:“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水火,吾见蹈而死者矣,未见蹈仁而死者也。”
感悟:
孔子真是大大的高估了百姓的觉悟。
愚以为:民之于利也,远甚于水火。
孔老夫子,您怎么就忘记了自己所说的“杀身以成仁”的志士仁人呢?也许,这种人只存在于您的思想和言论里,而不出现在现实社会中。
15. 36
子曰:“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
感悟:
愚以为:这句话似应改为——当仁,不让于世。
15. 37
子曰:“君子贞而不谅。”
感悟:
贞,是指讲求大诚信;而谅,则是指讲求小诚信。
愚以为:此二者并不矛盾,完全不必相互排斥。
15. 38
子曰:“事君,敬其事而后其食。”
感悟:
请问:难道君子干什么事情不都应该“敬其事而后其食”吗?又岂止是“事君”哉?
15. 39
子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
感悟:
这仅仅是一句空洞、乏味的政治正确的口号。也许可以迷倒众生,但却肯定对左明无效。
我更加欣赏这样一句话:孺子可教,朽木不可雕。
二十年教育经历、五十载人生风霜,愚以为:可以被教育,不是每一个人的自然属性。
15. 40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感悟:
相似的箴言: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。
道,就是划分人群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15. 41
子曰:“辞达而已矣。”
感悟:
“辞”与“达”,怎样才算是完全匹配呢?这个标准可能很不统一。
如果是不求华丽、只求精准的话,其实精准的标准也是很不清晰的。
15. 42
师冕见,及阶,子曰:“阶也。”及席,子曰:“席也。”皆坐,子告之曰:“某在斯,某在斯。”
师冕出。子张问曰:“与师言之道与?”子曰:“然。固相师之道也。”
感悟:
有人认为:师冕,是一位盲人乐师。
如果没有这一背景铺垫的话,那么这一则语录的内容则是相当令人费解的。
但是,子张的疑问,则又是相当不合情理的。这分明是在明知故问嘛。
(未完待续)
【作者简介】
北农讲师
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看法。
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
0